尋根大槐樹
分類:
豫中文化
作者:
曹偉海
來源:
發(fā)布時間:
2013-04-06
進入四月,晉南的天氣還是忽冷忽熱。早上穿羊毛衫、上午又得脫了。行在路上,看見車窗外綠油油的麥田地里五顏六色的花圈和紙幡。就像不斷提醒來來往往的人們:清明節(jié)要來了。
4月4日,因工作關(guān)系,清明節(jié)未能回鄉(xiāng)祭奠親人。清明祭祖當然具有特別的意義,清明這天,我正好到了臨汾、所以就慕名來到了洪洞縣。這天正好趕上第二十三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(jié)。節(jié)日里看到縣城街上掛著許多宣傳標語,公園的路兩側(cè)擺滿了各種小攤。公園對面的空地上搭起戲臺,也許是由于“文化搭臺,經(jīng)濟唱戲”的緣故吧。
街上游人如織,到處都是前來參拜的人群,裊裊的香火和著繚繞的鼓樂聲。隨著逐漸的深入園內(nèi)文化,漸漸地我又聽到和了解了許多關(guān)于大槐樹的故事和傳說。
我也算是尋根的一族,由小到大,總聽到的是老人們說起關(guān)于大槐樹的故事,從明朝洪武年間算起,先祖來到中原傳至我這一代,應(yīng)該是二十幾代了。這種傳說,是那么的根深蒂固,一如那古槐。讓對祖先故居一無所知的我也禁不住充滿想象,一遍遍去描繪那古樹,描繪那白鸛,描繪那遠遷他鄉(xiāng)的人。
這天的洪洞艷陽高照、風和日暖。我按照院內(nèi)的指路引牌蜿蜒前行,繞來繞去才到了那處古跡的“古大槐樹處”碑亭。據(jù)傳此處原有漢槐一株,樹身數(shù)攬,濃陰可蔽數(shù)畝。然而因歷年久遠,心枯枝老被風吹折,第一代古槐早已在幾百年前汾河的大水里消失,現(xiàn)今只有“古槐遷民圖”繪出了它。走近古大槐樹處的遺跡前,在亭旁邊,矗立著一棵蒼勁的古槐。粗壯的腰身箍著一圈寬寬的厚鐵皮,四面有幾根鐵索拽著樹的四邊,樹周圍環(huán)繞著一圈鐵鏈,樹身已經(jīng)干枯,并且有許多小孔。它已完全失去了生命,這是第二代槐樹,傳說是在古大槐樹北引根上發(fā)芽長大。它的附近長著許多翠綠的生機盎然的槐樹或松樹。而現(xiàn)在看到的大槐樹據(jù)說已是第三代了。遷民們代代繁衍,不忘的永遠是故土。古槐也是如此,第一代消失,第二代生出來了,它在等著那些尋根的人,已至它在這無窮的等待里枯朽,第三代又生出來了,依舊是枝繁葉茂,像一面在風里招展的旗幟,呼喚著尋根的人。
而就在離古槐處不遠的地方、現(xiàn)有一株人造的古槐。古槐樹干上粘貼著一紙《平陽府大堂告示》,告示內(nèi)容是與移民有關(guān)的通告。
在大槐樹下,那些自小聽說過的故事更是一遍遍在耳邊響起,如泣如訴,如歌如詩。我真的感到非常的莊嚴和肅穆,仿佛真的看到了當年祖先們生離死別的凄慘和萬里跋涉的悲壯。幻想起六百年前在這棵古槐樹下曾經(jīng)發(fā)生的一場動人的移民故事。
華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三晉濃縮,山西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液汁的圣地,洪洞是個有故事的地方。它地處臨汾盆地北端,東倚霍山,西屏呂梁,汾河由北向南縱貫;氣候適宜、交通便達,是山西最富庶的地方。而也許就是因此,在元末明初中原地區(qū)飽經(jīng)戰(zhàn)亂、水、旱、蝗、疫連年發(fā)生,人丁銳減、赤地千里的時候,山西這個地方卻社會安定、經(jīng)濟繁榮、人口密度較大。于是,就有了明初朱元璋登基之后開始的大移民傳說。據(jù)說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,五十余年間共組織了8次大規(guī)模移民活動,涉及到18個省、市,526個縣,882個姓氏。
在這古槐下,我又一次聽到了關(guān)于駢甲的故事,其實不用去看,我的小腳指甲就是兩半的。傳說當年移民時,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。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復(fù)形(兩瓣)。“誰是古槐遷來人,脫履小趾驗甲形”。這標記就由此留了下來,也成為古槐遷民后裔最鮮明的標記。
當時,為防止移民逃跑,官兵把他們反綁,然后用一根長繩聯(lián)結(jié)起來,押解著移民上路。人們一步一回頭,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:“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,這就是我們的故鄉(xiāng)?!敝两褚泼窈笠岵徽摷易≡诤畏胶蔚兀颊f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(xiāng)。由于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,胳膊逐漸麻木,不久也就習慣了,以后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,其后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。
在押解過程中,由于長途跋涉,手被反綁,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:“老爺,請解手,我要小便?!贝螖?shù)多了,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于簡單化,只要說聲“老爺,我解手”,就都明白是要小便。此后“解手”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。直至今天,洪洞縣大街及旅游園內(nèi)提供方便的地方仍然沿襲了當時的說法,不是廁所、不是WC、不是衛(wèi)生間,全部名為解手場。
所以,洪洞這個地方就與數(shù)以億計的中國人有了血脈淵源——盡管這些“事實”大多都未見諸正式史冊,但天長日久,故事就成了事實、傳說就成了歷史。這樣一來,洪洞就成了許多中國人的祖居地。已故畫家董壽平先生(洪洞人)有題詞:“問我祖先來何處、山西洪洞大槐樹;祖先故居叫什么,古槐樹下老鸛窩”。一首詩,讓多少古槐子孫潸然淚下,魂牽夢縈間,悠悠鄉(xiāng)思無窮無盡,把一腔的情愫,都寄在了那棵古樹上,以及那些飛翔在水邊、棲息在古槐枝葉之間的白鸛上。
洪洞這個地方也就因此而舉世聞名了。當然,洪洞的名聲還與京劇《蘇三起解》有關(guān) ——“蘇三離了洪洞縣、將身來在大街前”。這戲詞近乎盡人皆知了。
人造古槐的東北面是新修的廣濟寺。寺內(nèi)大雄寶殿巍峨、觀音菩薩玉立。有僧人招呼上香拜佛,但在你起身之時那僧人肯定會及時提醒你放些錢財。寺廟的西側(cè)即是氣勢恢宏的“祭祖堂”。堂內(nèi)設(shè)有12組各姓氏祖先牌位,供人祭拜。在祭祖堂里,投入捐款后,得到了兩柱香和一條黃絲帶,在第五組里我找到自己姓氏祖先的牌位,我向先祖的牌位深深鞠上四個躬,人們說這是神三祖四。敬上一柱虔誠香的一瞬里,那種歸依感是那么的強烈,我真的認為,這是我魂魄要回,落葉歸根的故鄉(xiāng)。雖有滿腔的話,但此時卻不用再說。我忽然明白了人們?yōu)槭裁匆獙じ菍嵲诰褪且环N關(guān)于生命延續(xù)的認同,是一種凝聚力,是一種對故土的熱愛,更是一個民族繁衍不息的力量所在。
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下午,天上下起了瀝瀝的小雨,給此時的心情增加了一道濃厚的色彩。我一步三回首地離開大槐樹,也像我的先祖,把一種依戀深深留在心上,此時,似有祥云升起,把吉祥的樂音傳送,那里面有一種祝福,是讓每一個尋根的人過著充實、快樂、幸福的生活。
啊!大槐樹,大槐樹……